多种经济模式并行,总体稳中向好
【信息时间:2018-05-17 阅读次数: 作者: 】
近年,在西湖区委、区政府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“双轮”驱动、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“两业”并举的工作总基调之下,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总体运行稳中向好,各行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。截止2018年2月,全区144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.82亿元,同比增长19.4%,高于全市增速5.5个百分点,其中:十二大行业营业收入3.8亿元,同比增长15.8%。
一、规模以上服务业整体运行情况。
(一)总量、单位数持续保持全市第一,龙头引领地位不断巩固。从2012年国家建立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以来,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、单位总量一直保持全市第一的地位,引领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向好发展。我区144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占全市的17%;实现营业收入33.82亿,占全市的32.98%。
|
||||
(二)多举措护航,非公经济快步发展。为支持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,西湖区先后出台了多项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,提高服务,推进民营经济项目落地。我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由2015年的占全区规模以上单位总量的50%,上升到占全区规模以上单位总量的71.53%。西湖区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取得初步成效。
(三)全行业发展稳中有进,但门类间发展不平衡。从十个行业门类的营业收入增速呈现“八升二降”的局面,营业收入增幅居前的是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,卫生和社会工作,房地产业。营业收入增速分别是80%、28.57%、24.14%;而营业收入占全区总量比重较大的传统服务业增幅平缓,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1.49%和12.73%。
(四)税费体制不断优化,企业税负减轻。在实行“营改增”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后,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税金及附加、应交增值税、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同比-63.49%、-0.71%、-22.91%,为企业减轻税负共计0.1亿元。企业经营成本不同程度减轻。
二、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
(一)新增单位统计意识薄弱,统计基础有待提高。2017年,我区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3家,创历史新高,全市排名第一,但部分企业统计法律意识淡薄,依法开展统计工作的意识不牢固,填报统计资料很随意。
(二)出租车客运受市场竞争冲击,持续萎缩。我区出租车客运行业在城市交通环境、出租车的服务水平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地铁、公交、滴滴、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冲击下,艰难生存,收入同比-23.55%。
(三)服务业集聚区、电子商务园区入统单位少。目前,我区4个服务业集聚区(江西银燕物流基地、洪大中央商务区、南昌古玩城、企服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集聚区)、2个电子商务园区(梦想小街、大美科技产业园)已入统的企业共11家企业,在全区一套表企业单位总量的1.8%。应加强对可能达到规模的企业进行动态关注,尽可能多地挖掘优质企业入库。
(四)规上企业普遍规模小,全区规上服务业发展过于依赖大型企业。在库的大部分规上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,竞争力较弱。规上服务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几家大企业的拉动,其他大部分规上服务业企业规模较小,发展较慢,拉动作用不明显。
三、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
我们应在全区构筑“四梁八柱”,建设幸福西湖的大环境下,大力发展服务业,以培育市场主体为基础,以创新发展为动力,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,积极推动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
(一)整合现有资源,大力发展“互联网+”出租车业。随着网约车及互联网化、智能化的发展,借着互联网的东风,鼓励企业围绕产业价值链进行布局,提高出租车行业供给能力,打造新的品牌形象,创造新的西湖品牌。
(二)着力提升企业盈利能力。目前,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小微型企业占比大,受企业自身产品结构、经营理念、管理方式、技术手段等因素影响,加上运营成本不断攀升,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被削弱。因此,要切实贯彻落实好对小微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,提高企业盈利能力,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(三)加强部门协作,深挖规模以上企业。1、建议加强与税务、工商、质监、协税护税部门联系,认真查找部门提供新注册企业,确保达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尽快入库;2、建议加强与各行业协会沟通,及时掌握行业内重点企业经营状况;3、加强对各大型商业综合体及楼宇的排查, 尽可能挖掘达到规模的企业;4、跟进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,掌握重点项目中服务业企业动态,务必使达到规模的企业入统。多措并举,增加优质标准以上单位,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。
(四)提升载体效能,“筑巢引凤”。1、制定财政奖励、税收和市场管理优惠措施,鼓励工商个体户转移为企业,鼓励农村合作社向企业转变。2、由政府牵头企业搭建信息平台,解决服务资源分散、供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。便于企业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,发现新的服务需求;同时,企业还可通过平台进行营销,从而大大降低成本,缩短营销周期。通过形成政企合力,实现双赢。
多种经济模式并行,总体稳中向好
【信息时间:2018-05-17 阅读次数: 作者:区统计局 】
近年,在西湖区委、区政府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“双轮”驱动、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“两业”并举的工作总基调之下,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总体运行稳中向好,各行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。截止2018年2月,全区144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.82亿元,同比增长19.4%,高于全市增速5.5个百分点,其中:十二大行业营业收入3.8亿元,同比增长15.8%。
一、规模以上服务业整体运行情况。
(一)总量、单位数持续保持全市第一,龙头引领地位不断巩固。从2012年国家建立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以来,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、单位总量一直保持全市第一的地位,引领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向好发展。我区144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占全市的17%;实现营业收入33.82亿,占全市的32.98%。
|
||||
(二)多举措护航,非公经济快步发展。为支持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,西湖区先后出台了多项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,提高服务,推进民营经济项目落地。我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由2015年的占全区规模以上单位总量的50%,上升到占全区规模以上单位总量的71.53%。西湖区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取得初步成效。
(三)全行业发展稳中有进,但门类间发展不平衡。从十个行业门类的营业收入增速呈现“八升二降”的局面,营业收入增幅居前的是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,卫生和社会工作,房地产业。营业收入增速分别是80%、28.57%、24.14%;而营业收入占全区总量比重较大的传统服务业增幅平缓,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1.49%和12.73%。
(四)税费体制不断优化,企业税负减轻。在实行“营改增”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后,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税金及附加、应交增值税、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同比-63.49%、-0.71%、-22.91%,为企业减轻税负共计0.1亿元。企业经营成本不同程度减轻。
二、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
(一)新增单位统计意识薄弱,统计基础有待提高。2017年,我区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3家,创历史新高,全市排名第一,但部分企业统计法律意识淡薄,依法开展统计工作的意识不牢固,填报统计资料很随意。
(二)出租车客运受市场竞争冲击,持续萎缩。我区出租车客运行业在城市交通环境、出租车的服务水平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地铁、公交、滴滴、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冲击下,艰难生存,收入同比-23.55%。
(三)服务业集聚区、电子商务园区入统单位少。目前,我区4个服务业集聚区(江西银燕物流基地、洪大中央商务区、南昌古玩城、企服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集聚区)、2个电子商务园区(梦想小街、大美科技产业园)已入统的企业共11家企业,在全区一套表企业单位总量的1.8%。应加强对可能达到规模的企业进行动态关注,尽可能多地挖掘优质企业入库。
(四)规上企业普遍规模小,全区规上服务业发展过于依赖大型企业。在库的大部分规上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,竞争力较弱。规上服务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几家大企业的拉动,其他大部分规上服务业企业规模较小,发展较慢,拉动作用不明显。
三、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
我们应在全区构筑“四梁八柱”,建设幸福西湖的大环境下,大力发展服务业,以培育市场主体为基础,以创新发展为动力,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,积极推动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
(一)整合现有资源,大力发展“互联网+”出租车业。随着网约车及互联网化、智能化的发展,借着互联网的东风,鼓励企业围绕产业价值链进行布局,提高出租车行业供给能力,打造新的品牌形象,创造新的西湖品牌。
(二)着力提升企业盈利能力。目前,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小微型企业占比大,受企业自身产品结构、经营理念、管理方式、技术手段等因素影响,加上运营成本不断攀升,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被削弱。因此,要切实贯彻落实好对小微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,提高企业盈利能力,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(三)加强部门协作,深挖规模以上企业。1、建议加强与税务、工商、质监、协税护税部门联系,认真查找部门提供新注册企业,确保达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尽快入库;2、建议加强与各行业协会沟通,及时掌握行业内重点企业经营状况;3、加强对各大型商业综合体及楼宇的排查, 尽可能挖掘达到规模的企业;4、跟进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,掌握重点项目中服务业企业动态,务必使达到规模的企业入统。多措并举,增加优质标准以上单位,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。
(四)提升载体效能,“筑巢引凤”。1、制定财政奖励、税收和市场管理优惠措施,鼓励工商个体户转移为企业,鼓励农村合作社向企业转变。2、由政府牵头企业搭建信息平台,解决服务资源分散、供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。便于企业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,发现新的服务需求;同时,企业还可通过平台进行营销,从而大大降低成本,缩短营销周期。通过形成政企合力,实现双赢。